.comment-link {margin-left:.6em;} <$BlogRSDUrl$>

Friday, June 08, 2007


Is It a Conspiracy or Just Stupidity? 


今年的選秀給 Yankees 球迷很多疑問。用全部選秀第 30 順位選 Andrew Brackman? Openheimer 和 Cashman 最好是有內線消息,要不然這不是個好選擇。

Brackman 是個身高 6-11 (腦海裡出現 Randy Johnson? 我也是),NC State U 三年級學生,今年十二月滿 22 歲,所以現在是他的 21 歲球季。他打籃球跟棒球,今年才是他放棄籃球後第一個完全專注於棒球的球季,不過一整季沒有打滿,在五月初就因 "tired arm" 被球隊 shut down。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手臂從沒有大礙到必須做 Tommy John 的傳言都有。

在這些對傷勢的猜測外,有另外一個 conspiracy 在流傳著。有這麼一說是他的經紀人要求球隊把他 shut down,以免他的身價上漲太多,被一些不願意付高額簽約金的小市場球隊簽走。只要能夠落到第一輪後段甚或第一輪之後,願意付錢的球隊就一定會有機會。

當然,他的經紀人是 Scott Boras。

老實說,我不太相信這個 conspiracy。Boras 很有本事,他談判能力在整個 MLB 大概是第一的。不過一個人無法造成 conspiracy,Brackman 在還沒有一個完全專注在棒球上的完整球季之前,沒有人知道他的 durability 如何。即使 Boras 私底下告訴某幾隻球隊他的客戶是由於他的要求才暫停投球的,這幾隻球隊仍然不知道 Brackman 到底能不能應付一個完整的職業球季。喔,還有,這樣做應該是違法的。

身高高不一定投球速度快,不過 Brackman 是真的可以投到 high-90s。MLB.com 的 scouting report 說他可以投到 97 mph,BP 甚至說 99 mph。我們不必計較那 2 mph,只要知道他不是 Mark Hendrickson 就可以了。他丟 4-seamer 和 2-seamer,不過不要太相信 MLB.com 說他可以把 2-seamer 控的隨心所欲的評價。如果每個新秀的評價都像 MLB.com 選秀的資料上面說得一樣,明年大概所有現在在大聯盟的球員都要找新工作了。Brackman 的 release point 容易跑掉,這對他這麼高的人來講一點不意外。結果當然就是控球容易出問題。

他有一個 spike curveball 可以到 mid-80,是他在 fastball 之外最好的球路。Mike Mussina 這幾年不投 knuckle curve 之後投的就是所謂的 "spike curve",他的食指在縫線上,而中指在旁邊幾公分的球面上。Phil Hughes 在去年春訓的時候跟 Moose 討教的就是這個球路的控球方式。如果 Brackman 能把這個球路投到 mid-80 的話倒是挺噁心的,Moose 現在的 4-seamer 也比那快不了多少。他接下來的球路是 changeup,據說今年春天進步不少。由於他在大學前兩年只投了 77 局,大概還沒有定型。

考慮他的控球、durability 等等問題,我認為這個選擇是錯誤的。他在 AA 以前應該會有很好的表現,AA 以後只有看老天爺了。Randy Johnson 不是常常出現的,而當 Yankees 真的有了 Randy Johnson,他的 release point 出問題時也整個球團都沒輒。

Torre Got His 2,000th Win

Torre 贏得 manager 生涯的第兩千勝,是史上第十人,同時是第一個當球員打出兩千隻安打而且當 manager 也有兩千勝的人。

事實上他並沒有贏那麼多場。1999 年他曾經缺席治療癌症 (prostate cancer) 一段時間,有一些勝場是當時的 bench coach Don Zimmer 幫他贏得的。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漂亮的數字。Yankees 連續贏了兩個 series,他們如果還要在今年有表現的話,必須這樣贏下去。Red Sox 是一隻好球隊,他們不會忽然開始一直連敗下去。之前幾場球賽只是球季中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並不代表他們的實力有任何改變。

Wang's Diversifying His Repertory


從上次先發對 Red Sox 開始,王建民似乎刻意的讓他的配球多樣化一點。我們在這段時間內也看到 Guidry 指導他的 slider 的報導,如果看過 Guidry 那場 18K 的錄影,應該知道他的 slider 有多好。投球不容易教,有些細微的東西是必須自己領會的,但是王建民不容易有更好的老師了。

slider 是王本來就有的球路,等到 Roger Clemens 歸隊後,他還有人可以教他 splitter,另外一個王建民會投但是水準不夠的球路。

我知道我從王建民上大聯盟到現在一直在說他的球路種類不夠,未來發展可能因此受限。但是我雖然認為他目前的努力是正確的方向,卻不敢說這是成功的保證。

王建民現在的成功並非完全不能被數據分析出來。他的好表現主要靠下面兩件事情:四壞球少,以及長打少。只要他被打出的一壘安打不會過度集中,就算 WHIP 稍微高一點,傷害也不會太大。他這種投球方式是有可能可以容忍比一般人稍高的 BABIP,如果他運氣好一點,就會有非常 dominating 的表現。

在改變投球模式後,他的這個成功模式也會稍有改變。好處是他的三振會多一點,如果對手仍然只會打出一堆滾地的一壘安打,那麼這些一壘安打串在一起得分的機率會更低。問題就在於他新練得球種的品質如何。一個失敗的 2-seamer 比較可能掉在好球帶之外,至不濟也還是 movement 不太好的 fastball;一個 flat slider 或是沒有掉下去的 splitter 如果在好球帶裡就會跟打擊練習球差不多,比失敗的 2-seamer 還要危險一點。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他的 2-seamer 不太會真正失敗,最多是變化幅度超過想像一點以致沒有進入好球帶,但是他的其他變化球還是有點危險。在他嘗試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不太一樣的王建民,也有可能看到不太一樣的結果。整體來講,我還是贊成他作一些變化。與其讓聯盟追上他,不如自己先作一些改變。如果真的不行,他還是可以回到現在這種模式來。

Abreu Is Breathing Life


Bobby Abreu 這次看起來真的回來了。不過他當然不是這麼好的球員,最近 12-25,沒有人這麼好的。上個月也許就是低潮而已,沒有任何原因。我們常常聽到在棒球裡有後面一棒『保護』前面的打者的說法,不過 A-Rod 提出反方向的說法:

"I know I enjoy hitting behind him a lot," Rodriguez said. "Johnny's been better and Robby's been better, but Abreu, he's an awesome guy to hit behind, because he sees so many pitches."

--"Good Day for Torre, but Not Everyone's Happy" by Tyler Kepner, New York Times 6/8/07.

據 Abreu 自己說幫助他走出低潮的是上個月最後一天休息了一場。這實在沒什麼道理,不過他恢復了就好。

Comments:
的確,簽下Brackman或許蠻令人意外的!不過球團們似乎都急於尋找著更有利的Pitch是不爭的事實,Wang,或許等到火箭回來時,可以教導他splitter,這個球路他的確沒練的很好,但是最近兩場感覺上,他的Changup還是需要在多加強一下.Guidry這幾場也似乎讓Wang多投了一些Silder,不過好像還是要多練練,但球季時間還有,我覺得是可以期待的.很高興Abreu最近終於回穩.Yankee已經太久沒有三連勝了.Red Sox依舊保有很安全的領先距離,但季賽還有這麼久.Who Knows?
 
好奇的問一下,井川慶現在狀況如何?好歹也是花了大筆的錢簽下來。雖然說他過去在日本有慢熱的現像,但現在六月都過了三分之一,還沒回神過來也太說不過去。
 
這跟慢熱不慢熱沒有很大的關係,
這是美日職棒打者的差異。

花了大筆錢卻不好用只能自認倒霉。

為什麼會談出5年2,000萬的價碼?
應該是Yankees在去年冬天評估自己缺投手、
又沒有從自由球員市場上找到適合的目標,
農場中也沒有多少是2007年一開季就馬上可以上來投的,
最後在比較急切的情況下才作出這樣決定。
只能說,井川目前還沒發揮他在日職的那種水準。

說得笨一點的話,這種事就只好當作是為了探勘成功(拿到冠軍)過程中的成本....雖然就結果來看是多浪費了些錢。

至於井川的表現,
最主要應該還是美日職棒打者的差異。
井川在日本可以成功,
不代表他用同樣的方法(球質、球種、配球模式、控球能力)也一定可以在MLB成功。

假設他還是沒有找到站穩MLB的方法,
他可能得在minor待得更久。
(簡單地說就是繼續練、練到他可以為止)

話說,現在Yankees的Rotation會有他的位置嗎?
 
世界上沒有球質這種東西的,period。如果說你所謂的球質為球的品質的話那就罷了,如果你是指有輕重之分的球質的話那肯定是胡扯。

如果有球質這玩意兒的話世界上就會有投手生涯的BABIP和HR/F都壓得很低。可是事實告訴我們投手對這兩項數據沒多大的控制。
 
如果沒有"球質"這種東西的話
應該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媒體
還提到、還出現這種字眼

也許球質(有人提到與速球的旋轉速度有關)
還得看看投手當天狀況而定
投手較難掌握
需打者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底球"重不重"?

我很相信 Wang有這份特質(球質很重)
才能在MLB 屹立不搖的主因之一

有機會可以查查GO/AO、HR/F與球質間
是否有關聯性? 應該很有趣^^
 
我對棒球不如各位了解的多,但是球質這種東西在很多球類中都有出現,而且我就我個人經驗,球質的差異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我的想法是,這東西有時是很難後天練出來的,就像周星星的講的"這種事很講天份的",有些人就是球快但不重,但是有些人就是又快又重
 
slider雖然是王建民本來就會的,不過根據他的講法,他過去在台灣的slider,在他來美國、受傷後就消失了,怎麼投就是投不出來,效果非常差;現在Guidry教他的,跟他以前投得有些許不同,然後就像CCLu所說的,細微的地方是自己領會。

我以前曾寫過「王建民試圖找回過去的滑球」,在與他仔細談過後,發現我錯了。基本上,對王建民來說,他是在學一個新球路。到目前為止,看起來成效還蠻好的。
 
很多球評球迷甚至是很多球員有些時候所認為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好比說伽利略所提的地動說在當時也被當成是邪魔歪理。要證明一個東西的不存在要比證明一個東西的存在還要難多了,所以說驗證到底有沒有球質這個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球質這個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球速英文叫velocity,控球叫control或者command,球威叫stuff,體力叫stamina,投球動作叫mechanic,尾勁叫movement。球質英文叫做甚麼?Americans don't even bother to create a term to describe球質。 球質這個觀念幾乎只存在於受到台灣棒球文化影響的人。 "我的想法"、"我個人經驗"、"我很相信"、"我認為"....等等字眼是沒有辦法證明球質的存在於否的。 以下附兩篇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http://www.wretch.cc/blog/andrenomo&article_id=8403089
http://www.wretch.cc/blog/andrenomo&article_id=9980197
http://www.wretch.cc/blog/andrenomo&article_id=4854232
 
關於井川,慢熱的原因我認為還是存在的,在春訓時,與不少日本媒體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都是說「如果井川一開始投得很爛、他們不會訝異」,因為他確實是個慢熱人。

那麼,到現在還投不出來?他自己找的藉口是「不習慣大聯盟用球、不習慣大聯盟的投手丘」,cy提到「美日職棒打者實力的差異」,那肯定也是有的。

而Yankees現在在改造他的姿勢,成效也還不怎麼明顯,暫時也無意調他上來。

他的態度應該也不是問題。光跑步,他跑得比任何一個隊友都勤,不熟悉大聯盟球員?他春訓時每天都在翻日文版介紹大聯盟球員的名鑑,能多有用是不見得,但至少這個基本功是有在做的。

個人覺得他完全失去自信心,也是個問題,他在投手丘上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一個日本媒體朋友形容井川「he has no clue out there, he has no energy out there」,我覺得形容的非常恰當。
 
Igawa若能快點進入狀況,還是能對rotation有一定幫助吧,畢竟休斯能不能在明星賽前回來,甚至今年還能不能出賽都還是個問號。是的,火箭就要升空了,但是成是敗還是未知數(當然很期待他能大殺四方,特別是能修理redsox)。此外,Pettitte與Mussina的年紀也增加了他們日後受傷的機率,所以我想Igawa的恢復還是很有幫助的吧。記得之前cclu提供過一個新聞連結,作者用international man of mystery來總結Wang的去年的表現。希望Igawa最後不要被說成international man of MISTAKE.
 
Igawa 6/8
7IP 5H 1ER 2BB 8SO
如果心理層面沒什麼問題的話,除非還有東西要調整否則可以上來了吧。

另外關於球質,有些日本人是這樣說:
球在投出來時會有旋轉,旋轉快的球受空氣阻力低,所以會比較快、比較不會往下掉。旋轉慢的球則反之。
而打者把球打出去時也會造成球旋轉,這旋轉主要來自投球旋轉的反作用力。
換句話說,4-seam投出去時比較不會掉,被打出去時也一樣比較不會掉。同時因為旋轉數高受風阻小,自然就會飛的比較遠。
日本人叫這種東西「球質輕」,台灣大概是照抄的。球質重就是反過來。
當然照這種說法的話最重的球是蝴蝶球,最輕的球是4-seam。當然這兩種球球速上就差很多所以無從實驗起就是了。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身高高的投手會給打者速度上的錯覺導致「感覺」球變重(這裡指的是打者感覺到的重球,而非實際上飛不遠),在此不詳述,請參考http://homepage1.nifty.com/tadahiko/GIMON/QA/QA339.HTML。
另外還有一種也是「手感」上很重的球是由於movement很棒導致打者打不到球心,不過這裡應該不是這麼一回事。

對了,王建民的sinker三者兼具 :p
 
我不買『球質』的帳。相信這東西的人沒有人能說清楚這是什麼,導致連要去檢驗都不知道該檢驗什麼東西。

如同 Andre 在他的 blog 裡面所說,英文裡面沒有球質這個字眼,只是偶爾會說某個人的球 "heavy"。

通常講一個投手投的球 heavy 指的是王建民這種有比較大的 downward movement 的快速球。印象中沒有人會說一個變化球 "heavy"。

說穿了我們要談得只是球是不是容易被打出長打而已,那就回歸這個數據的基本面來談就好,不用訴諸一些空泛的形容詞。投手的球是不是容易被打出長打要看他有哪些球路及這些球路的水準,這些東西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後天的選擇,也有的是後天的訓練。用『球質』這樣一個詞帶過對於討論沒有幫助,所以我在文章中避免使用這個字眼。
 
也就是說你不認為投球的spin對被打出去時的飛行距離會有有效的影響囉?@.@a
 
球路有好的尾勁(whatever u say movement or tailing),讓打者不容易抓住準確的擊球點,長打出現的機率就低
沒有所謂的「球質」這一回事
 
這可能要留待 物理學專家來解釋了 ~XD

另外
不知CCLu大 會否
擔心目前Yankees'RP陣容?
將是進入playoff game所欠缺的那幾塊拼圖
現在檯面上的幾位(包括Setupman)
都讓人有點擔憂....
SP有回穩趨勢 RP好像還回不太來
還是.....這是我的錯覺 @@?

另外有人可以提供:
哪裡有評比目前各隊bullpen(RP)整體數據
的統計資料庫嗎? thx
 
To Ts'ai, Chung-Ming,

是的,我不相信 spin 本身會有『有效的』影響。影響也許,不過造成球飛出全壘打牆還是在 warning track 被接殺還是穿出內野的滾地球,不是因為 "spin" 造成的。

我相信 spin 造成的 movement 影響來的更大。movement 跟 spin 有關,這個是流體力學告訴我們的,我對這一點沒有懷疑(變化球最早出現的時候大家其實不相信真的有這種事情 :p)。

To Yichuen,

Yankees 的 bullpen 的問題不是有什麼人,而是這些人能否發揮正常實力以及 manager 怎麼用他們。

剩下來的問題應該是 Joe Torre 的而不是 Brian Cashman 的。要找 bullpen 資料可以看各隊資料的 splits,像是 ESPN 這一類的網站都可以找到。
 
這個....你說的話不就已經自我矛盾了嗎?
你的論點總共有三點:
1.球質可能為旋轉數。
2.球質可能為投手身高產生的錯覺。
3.球質可能為movement很棒導致打者打不到球心。
以你所講的這三點來說,結論是蝴蝶球的球質最重,因為蝴蝶球的旋轉速低(第一點)加上movement棒(第三點)到一些捕手都沒能力接到。那為什麼沒有人用heavy來形容Phil Niekro跟Tim Wakefield投的球?

第二點也很奇怪,為什麼大家用hard形容Randy Johnson的球而不是用heavy?

你在第一段著墨最深,如果球質為旋轉數的話,為什麼spin這個字用的頻繁度不及command,velocity,movement,control?

台灣有一部分球評記者教練們最喜歡把"球質"、"霸氣"、"投手不會用下半身"、"速差"這些玩意兒拿來講。打擊方面則是"巧打"、"把球破壞掉"、"反方向"、"犧牲觸擊對球隊的貢獻很大"之類的迷信。這些人就是不認真。教練球員這樣想也就罷了,畢竟經驗上很難改掉這些深根蒂固的想法。但球評記者這樣搞就令人感到失望,現在資訊那麼發達,棒球的書二手的也沒花多少錢,花個幾個禮拜讀一讀就可以避免的常見觀念錯誤卻不去改,反而把這些錯誤觀念散播給一般球迷。
 
To CCLu:
不過4-seam不就是靠著較多縫線的迴轉來減少球後亂流,而讓球進壘時有較高的速度和較少的下墜嗎?
那球被棒子打出去如果帶有同種的spin,應該理論上會飛的比較遠吧 ._.a
像那種切到的沖天炮因為棒子給了球很大的spin,所以會有往左右的movement。可是既然movement可以往左往右,應該沒理由不能往前往後吧?
我指的當然是飛球,滾地球應該幾乎和spin沒啥關係。

To 黑貓:
那是三種不同的說法(沒必要同時成立),我個人是還覺的第一點有些道理。
蝴蝶球比較少見就算了,照這種說法指叉球也是重球,天下這麼多人投指叉我也沒聽過有人說誰的指叉球很重的。(我猜是球速的關係,velocity對打者抵抗球往捕手手套飛的影響顯然遠大於spin)
另外球評教練會豪洨,球員一樣會豪洨。我基本上也不太信他們的說法,不過我也想知道我前面那段對spin/飛行距離的想法哪裡有錯 :p
 
1. 就小弟所知,所謂"球質"的定義東西方根本上就不同,就日本(台灣)而言:
球輕-旋轉快-減速少-看起來快-上飄-後導氣流, 其是以物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且注意球輕重要以同球速來比較才行.
美國的heavy ball則是直觀地以(伸卡球)的尾勁及打者,捕手的感覺來討論.
以下連結的這篇是不錯的文章,即使不諳日文的朋友應該也大致看的懂. (有趣的是連球的縫線也很關鍵)
http://dragox.jpn.org/about/omosa.html

2. 我知道台日的棒球水準應該永遠比不上MLB,但不見得大部分人都是蛋頭(就學業上或許...).棒球這東西很有趣,許多微妙處沒親自玩過很難體會.台灣一些教練還是有料的, 而日本對於一些學理的研究也很執著 (只是有時固執了一點)

3.很高興Andre也是Nomo fan,應該也是和我一樣有點年紀了吧 :->. Nomo, thank you. You enlightned my life!
 
to 小弟姓黑名貓:

你提供的那幾篇文章我先前就已經拜讀過了,只是我仍然不小心地使用了不太精準的詞彙。

PS. 我原來想要打的只是stuff而已。
 
這篇寫的很棒
把日本一堆嘴砲評論家對球質的謬論一一打破,也把所謂輕重分的很清楚,打者感覺到重和飛得遠不遠也是兩回事
結論是:投球的spin和球打出去的spin不一定有關,就算有關也是topspin(曲球)或nospin(指叉、蝴蝶)會飛得比較遠(因為更容易在打飛球時增加球的backspin),由此可見這些說4-seam會被幹比較遠的日本人都在鬼扯 :p
打者感覺到的「重」可能只是打不到球心(米國人所謂的heavy),若是指球棒受到的抵抗的話也是迴轉越快感覺越重
所以球質確實是個迷信 :p
 
如果單就結論來看確如TCM所言,不過我覺得較有意思的是:
1.本文(日本人)是用怎麼樣的嚴肅態度來探討自己的觀點
2.本文似乎言之成理,但由此也可以溴出這不是日本的主流言論.以日本人的民族特質, 其他所謂的"嘴砲?"是不是對自己的立場也經過一番詳細(龜毛)的審視?
3.小弟見識淺陋,但認為所謂"球質"的定義東西方看的根本上就不同.自認物理馬馬虎虎,所以沒辦法自己寫出像樣的的文章.但大致上東西兩方的觀點個人覺得都言之成理,不深究的話沒有太難理解.而且東方的"球質說"立論上沒有比老美的"重球說"隨便.
4.再怎麼努力,東方的棒球員都不易達到西方人的水準.但有些變通的生存之道與知識也都是多年的心血結晶.不過這些球員與球評打得嘴砲可能沒有我多,因為他們"憨慢"講話...
(有沒有很冷... ^;^")
 
投手丟的球和打者手上的棒子多少都會型塑一顆(平)飛球的spin,但若說球被打擊出去後會受 4-seem 造成的 backspin 影響而飛的較遠,我是認為這個理論有些簡約。

雖然4-seem 撞擊球棒後的反作用力是往下,
但這個力除了讓球產生旋轉也是個推動球下掉的力,如果要討論命中球心時不同球路的飛行距離,應該要把這兩個產生相反效果的現象做比較才能得出結論。

但這樣一來太過複雜,二來這個結論對實際的比賽可能意義不大;因為球被命中球心後的結局是打者主導而非投手,投手能做的是避免被打中球心,球路的 movement和 sharpness才是重點。

至於討論沒命中球心時球質輕重會有多少影響呢?這部分我是沒辦法做到量化,但用以往看球的經驗想想,就算幾個怪力打者也少有在沒命中球心的狀況還能把球打的老遠。

總之,投手的威力可以用更多精確的方法去分析,相對來看球質的存在與否既虛無又不像是個值得討論的重點。
 
To Shaw:
那篇文章對你說的1.2.3.三點都很明確的論述了啊._.a
他用物理和邏輯去辯證、一一挑出嘴砲人含混不清說法的毛病、然後他第一頁就在講米國heavy和日本講的球質八成就是不同的東西,後面才討論日本說的球質是否真有其事

To b90209001: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投手投出去是backspin,對打者來說就是topspin,而打球要飛得遠需要的是打者看來的backspin,4-seam有強烈投手看來的backspin的話還會影響棒子擊中球下緣時給他的backspin
所以4-seam要碼就spin影響不大,要碼其實他是最重的球 :p
 
就個人經驗推論,各位說的球質就打擊者來說是有的,簡單解釋一下,只要打過棒球、網球、壘球、高球就可體會,沒打到球棒球拍甜蜜點時就會覺得重,力量被球棒的彈性吸收掉力量甚至被球棒的彈性反震到手,這就是球質,那是槓桿的因素,相信這樣的說法或許是球員(業餘?)先開始的。
spin影響還是有的,只不過對投手來說是軌跡。飛行距離的旋轉是靠打者球棒接觸球時的角度決定球的旋轉(摩擦),別輕忽流體力學,幾十噸的飛機就是靠這原理飛上天的,何況是重不到200公克速度有百英哩的棒球。
 
To gary,

這個我也想到了,不過如果球質是打到 sweet spot 與否這麼一回事,那就更沒有討論必要。

所有談球質的人都說這是投手的一種特質,但是如果是打到 sweet spot 與否,那跟打者的關係可能更大。對我來講,大概所有的 MLB 投手球質都很重,前提是我如果打得到的話。

如果問題在於是否打者能夠用球棒的 sweet spot 打到球,那關鍵點包括投手的球路的 movement 是否超出打者預期(例如說 Mo 的 cutter),或者是出手能夠擾亂打者的 timing (王建民的 windup 就有這種功用)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討論時會提到的東西,而且是可以分開來討論的。能夠分開來詳細討論的東西,如果用『球質』一個字眼帶過,不是很馬虎而不負責任嗎?

當然,我並不確定『球質』是不是這樣來解讀。如果是的話,那也只是更進一步支持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字眼而已。如果不是,我們還要繼續問『球質』這字眼到底是指什麼東西。

另外,球被打出全壘打牆有多少距離是靠旋轉提供的?有多少角速度是跟投手投出來的球的旋轉方式有關?這些是可以由物理學家來提供解答的,或許已經有人做過了。
 
To gary, CCLu
那篇文章有講到這點;
美國人的heavy就是這個「不容易打到甜蜜點」,確實沒啥討論意義,所以確實沒什麼人在討論。
但日本台灣人講的「球質重」是「球被打出去飛行距離較短」,結論來說就是嘴砲連篇。他也提到了會有這種迷信八成是「手感覺得重」(因為沒敲到甜蜜點)→「球飛不遠」(廢話,因為沒敲到甜蜜點),久而久之就出現「重球」這種迷信了。
至於投球spin和打出去球spin的關係,以及這spin多有效我就沒看過類似研究了。
==
不過強烈backspin的4-seam最輕絕對是嘴砲中的嘴砲
 
To TCM,
"To Shaw:
那篇文章對你說的1.2.3.三點都很明確的論述了啊._.a" 文章是我轉貼的,我知道他的論點,但這並不表示我,或者更重要的,主流日本意見完全同意作者的講法. 不過我很喜歡以這種邏輯與推論方式來支持自己觀點的日本流.而他的一些背景及引述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各方的一些說法.
之前NHK在討論Dice-K及Igawa的不振時,或是更早對(旅日)職棒球員的一些改造,他們都講的頭頭是道,可是除結果論外說實在我也不曉得對不對,但這種研究精神是不可小看的.
 
謝謝倆位的回應~~
因為打者打不到球心、甜蜜點,而認為關乎打者因素較大,因此不值討論是不對的,打者的眼、重心移轉、轉體、手臂、手腕、神經反應速度可歸為揮棒速度;但投手的球速度+movement是否超出打者〝預期〞個人以為是一個投手能否長期成功的因素,如果王建民一場球可以百分之90都丟沉球而成功,基本上就能長期成功,因為他的速度+movement (movement由地心引力與spin與縫線對空氣而形成),超出大部分打者的揮棒反應速度,因此稱預期並不太妥當,因為人確實可以適應環境但超過負荷(或錯覺)又是一回事,一場球可以百分之90都丟沉球而不被適應,甚至一整季都丟沉球而成功得到驗證,就像過往那些長期成功的投手一樣,很難被適應,但混搭幾種球路是必要的,因為人會估計(與適應定義不同),也需要對那些長期成功的打者想出對策,像阿民總不能對Manny Ramirez (抱歉對他倆最熟)長期餵球被打假的吧!!
言歸正題,如果要明確定義球質,就是上文提的速度+movement (movement由地心引力與spin與縫線對空氣而形成),但重點是超過大部分球員的生理反應(或錯覺)才是正解。
至於spin的影響粗略估計應該不難(但沒有儀器工具就難了)只要用投球機(或人)+高速攝影機+測速槍+測距儀即可估計,當然是略過濕度、溫度 氣壓….。測離手初速與spin次數與縫線位置相關對比後的軌跡與最後距離即可得知,推薦最佳基礎樣本,就是Tim Wakefield 用不旋轉的球作基礎樣本來對比最好。以上為個人一時興起即時看法,只是希望跟大家互動一下,萬一說錯請指正,別介意!!
謝謝版主的blog提供的訊息與心得看法,難得發言一併謝謝^^
 
小弟的看法,也是傾向於沒有所謂的球質重或不重,而是只有打擊者墼球時,擊球點的掌握以及揮棒時候的加速被影響程度。
對我來說,後者是主要造成打者感覺所謂"球質"輕重的原因,當整個棒頭還沒往前壓,或
是還沒產生應該有的bat speed時候,打者就會有被球壓制的阻力感,而感覺球特別重的錯覺。
而造成這種感覺的可能性太多,錯誤的判斷,太早或太快的啟動,投手的movement等,都可能會導致相同的結果,當一個教練只跟球員說這投手的球質重而不找尋其原因,對球員來說是挺可惜的。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打者的揮棒必須要能夠跟投手的球抗衡,拿一個乙組打者去打甲組的好投手,怎麼樣,打者都會覺得球很重,因為打者幾乎無法完全發揮他的揮棒機制。

小弟的打球經驗,提供作參考。
 
小弟不才,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我認為沒有[球質]這東西存在,應該是打者沒命中棒子的擊球區所造成的手部細微感受!我小時候曾經試過用棒子打躲避球,如果打的點對,你會覺得整個揮棒過程很順,但是如果擊球點錯誤,棒子不僅會斷掉,而且虎口處會震的很痛!這樣該叫是打者說的[Heavy]吧!

我是覺得沒有球質這東西的存在,只有擊球點不對所造成手部感受不一樣造成的錯覺罷了!所以我認為球質應該算尾勁優劣造成的!
 
Post a Comment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Page visited since 1/28/04
Hit Counters
Ad: Bionicle
Listed on BlogShares